文章

顯示從 2025 起發佈的文章

Swarm mode 上線 7 - load balancer | 反向代理

圖片
前述我們介紹了負載平衡器的概念,也使用了nginx作為反向代理,管理網絡訪問,分流到對應的服務上( docker service )。 nginx是穩定的,大家初次使用 reverse proxy (反向代理),請選擇它,因為相對簡單,也易於在單機上做對比測試。 而nginx有個麻煩的地方,就是每次加 docker service,都需要更改 nginx 的設定。我們service 越多,config檔就越長。一個不少心,某些設定有衝突,就會讓 nginx 無法重起。 所以,我們在一定規模後,就需要改用自動化的反向代理。  traefik  就是其中之一。所恨的是,官方沒有提供 swarm 的範例,需要自行摸索。幸好筆者找到一個Github網路資源, bluepuma77 traefik-best-practice ,內有一個traefik在docker swarm上的基本設定,足以解開筆者的某些謎思,至少可以讓筆者進行使用驗證。 bluepuma77 提供的範例可能還有些複雜,筆者就再簡化一下,讓大家可以從最基本的環境中開始。 下述 docker service 中 traefik: 自動偵測 swarm 中,有那些其他 service 需要經過traefik 代理。 whoami: 一個官方提供的簡單版http 回應,它正常可以回應 http 80的請求。 有一些重要的地方需要特別說明: 需要設定  --providers.swarm.exposedByDefault=false ,不然traefik自己也需要定義反向代理的port。設定了這個,也可以讓 swarm 中某些 service 得以被忽略。有需要經 traefik 對外的,就在  label  下設定  traefik.enable=true 需要設定 --providers.swarm.network=proxy ,swarm中也需要有該網絡的存在。不然traefik 沒有預設的網絡可以走。 現時 docker service 使用是的 ingress mode,方便 traefik service 可以在不同的 manager 上遊走。測試時需要注意使用 ipv4 ,例如 curl 需要指定 ipv4 的 ip 即 curl -v -H ...

重入膠坑 10|JMS(集模社)的馬克兔作品分享

圖片
回鍋模型制作已經好一段時間,亦做了不少的嘗試。但如果大家覺得新嘗試有點怕怕,可以試一試以國産KO(高仿)作為實驗對像。 筆者並不支持KO,因為質量真的有差,但以練手的角度出發,要做很多白老鼠實驗,那麼KO的價錢絕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。可能有朋友會問,做實驗為何不使用廢件?廢件做一些基本實驗是可以的,例如切削、顔料,使用單件就可以做到。但如果要做流程實驗,廢件很難折開重來。比例實在的,還是從零剪件容易一點。實驗的流程可能是板噴、局部取件、打磨+刻線+滲線等。 筆者最近就開了一盒 JMS(集模社)的馬克兔 21世紀配色,主要試一下加深刻線+打磨+滲線配色+水貼的流程。 先上作品圖 外貎很可以 工具 刻線:0.15刻線刀 打磨:400 600 800砂紙、陶瓷推刀 滲線液:田宮滲線液 水貼:KO自帶的水貼 流程 因為水貼原因,原本有打算用司特力的水性滲線液,但在個別區域試過後,就知道會被水貼的水引流的問題,所以馬上改回田宮的琺瑯滲線液。 加深刻線部份,想少錯,就用刻線膠帶,不然出界就要用打磨的方式修正。筆者就懶得貼,所以不少地方都有打磨的痕跡。修正時,感覺上先用推刀刮,再使用600、800號砂紙打磨,後期再消光漆,就已經足夠。有些地方,什至只用推刀,感覺上差異也不大。 滲線液的部份,本次試用黑色,作為大反差配色。個人覺得在馬克兔 21世紀下,效果配色不差,可以跟軀幹部份相對應。 至於JMS品質,真的是練手的好選擇,組合度OK。但我們不能要求關強度,對把玩有要求的朋友請勿嘗試。

如果把一款課金手遊當成單機speedrun遊戲玩會怎樣?04

圖片
ZZ、Seed 2 Lv40 起跳 個人感覺跟之前W差不多,不易,但也不難,原本有經過W的提升,相信大家的自由部隊應該很有實力。再加上ZZ和Seed 2 可以沿用Z和Seed的機體,原本遊戲機制,限制你的出場機體,所可能的影響相對少很多,大部份都可以自動去打。間中有不滿三星的關卡,再強化機體重新挑戰應該都可以達成。 水星的魔女 Lv50 起跳 經過ZZ後,主線關卡後段開放,玩家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系列。筆者就選了水星的魔女系列。水星前半關卡不能說是很難,但就是沒法自動取得三星評價,致使本系列SR機體難以開發。那怕你把系列機體升級到50、70,自由系列升級到滿級(80, 90, 100),自動操作都只可以取得二星。主要是關卡中敵方雜兵太強,系列部隊只有送頭的份。筆者回頭重複挑戰,必需轉為手動操作,調配自由組隊(即2隊)才有等級優勢。 為了之後的其他關卡團積優勢,筆者進一步強化自由組隊的機體,魔女系列真的得過扯過。 00系列 Lv50 起跳 筆者自由組隊的機體已有5台主力基本等級升滿,(武裝及突破未升)。在00前期關卡,攻擊力還可以,可以一發攻擊收掉一個敵方機體。但後期則出力不足,自由部組隊也需要協力才能收走對方。更嚴重的是,開自動模式的話,可能會出現我方重要機體被擊破而Game Over的問題。為了穩定,基本也要手動操作過關。00開發路線中,也因為沒有取得足夠的開發資源,筆者在後半亦只有開發出四小強中的三台,實在有些勉強。如果未有遊玩的讀者們,可以試一下別的系列,團一下機體突破資源。 機體數值 雖然每個系列最後都可以最後SSR機體,但因為素材取得難,需要不斷重打困難關卡,而且困難關卡無法用免費/付費課金石去回覆略過次數,所以真要升級只能逐關掛機刷。筆者現況,SSR最多只可以突破至一星(主線首次通關數素+困難關卡的首次完成獎勵),但這個時間成本相當,所以有必要嘗試替補策略。 筆者育成機體不多,就以泛用性以前題下,用兩台seed系機體作為測試 SSR完美突擊,初始90級上限,一星突破,海陸空三地適用。 SR自由,初始80級上限,二星突破,海陸空三地適用。 只看攻擊力的話,SR自由有高一點點,勉強可以作為替代戰力。但防禦力及機動力明顯有差,自動模式下抗壓性不高。需要手動打Combo,以減少自動分散攻擊引發的被反擊問題。日後筆者可能會以其他系列作實驗,粗略計算一下二星SR及一星S...

重入膠坑9 |加深刻線

圖片
之前就為大家介紹過,想有效率地消除Gunpla山積,事前計劃好一個概定的流程,絕對是件很重要的事。筆者亦有分享一過自己使用取件表的效果,對素組黨是有一定的好處。有時筆者亦會使用極簡版的素組流程,完全制作局部的部件,再進行下一部份,就只需兩個零件盒就夠。 最近,筆者就想再次升級,進行刻線加深再滲線,然後補色,那麼之前極簡版的步驟就不完全適用了。主要因為滲線部份,依據刻線的熟練度及不同顏料的特性,某些步驟要提前,關於顏料的部份可能一次性地使用會更佳。 簡單回顧之前素組流程:剪件→修件→打磨→組合→滲粗線→補色→保護漆。 現在,我們想利用刻線的方式為更多高低面滲線,至少要在完全組合之前就去刻。又因為刻線容錯率問題,刻線出界時,很多時需要利用打磨的方式修正。而且打磨之後,因為表面不夠光滑,水性滲線液比較難以擦乾淨,所以就在打磨之前滲線,可以避免一些奇怪的情況。 現在可以改成:剪件→修件→刻線→滲線→打磨→組合→補色→保護漆。 如果你的是琺瑯漆滲線液,只要刻線夠深,比較沒有擦不乾淨的問題,所以你可以考慮以下組合。 琺瑯漆滲線流程:剪件→修件→刻線→打磨→組合→滲線/補色→保護漆。 到底是先滲線還是先補色,就視乎補色顏料的附著力和互相溶解的問題。道理上補色marker附著力不強,怕在抹滲線漬時同時抺走marker,可能先滲線後補色會好一點。 最後,就再補充一下極簡步驟中,想完整完成一個局部區域再去下一步,這個想法理論上可行,只要大家不計較滲線液、水性漆的消耗率(利用率),是可行的。 全件修件後,之後再全件滲線,這樣滲線性就一次性地使用。這樣可以減少滲線性濃度不一致的問題,也差少在攪拌時出現的浪費(司特力的原裝瓶實在很易出意外,不如田宮的穩定)。補色方面也是,即使是經過調色,如果可以一次性地使用,就可以減少色差和消耗。如果大家不在意這些問題,也就不需要全件完成才進入下一步。即使在全件規劃的情況下,有時還是會因為失誤,而需要反工。  

賢者模型工作室3週年展覽

圖片
  上週日,賢者模型工作室三週年,同場舉辦了首次的作品展出,筆者當然趁熱鬧去遊覽。這次展覽主要展示了工作室租戶的作品,每款作品的水準一流,無論在打磨、上色還是陰影處理上,都展現了很高的完成度。作為一名全素組玩家,能夠近距離欣賞這些精心制作的模型,是多麼的喜悅。 在展覽中,有一款特別吸引筆者的眼球作品:PG EXIA。 雖然它沒有很高完成度,就是素組加燈改造,但該作品的展出效果,增添了模型的立體感和視覺刺激,令筆者很難不去回想動畫中的臨場感,讓筆者感受到模型製作的無限可能性。 更有趣的是,這位製作人還分享了一個特別的故事,一個關於歷史傳承的故事。因為PG EXIA,推出已經是多年前(2017年)的事,相關的動畫,則是更早期的系列(據WIKI資料,最早於日本2007年首播,最晚於香港2010年完播)。而這位制作人,年紀輕輕,不太可能有接觸過這款作品。 經訪問後,原來該套件是制作人的父親所傳承下來的。因為不忍心看見父親的心意長期被塵封,制作人正式踏入了初階模型師之路。由素組、燈組、造型,逐一完成。筆者也是一名父親,也因為不同原因放下了過去的手藝,即使現也是主要以攝影為主,不再有條件組裝套件。這位制作人悉心地完成了套件的每一個基本處理,相信其父亦會很欣慰,多年收藏的套件終於得見天日。這樣的交流讓筆者體會到模型製作不僅僅是一種技藝,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。 總的來說,這次模型展讓筆者收穫良多。筆者非常期待下一次展覽,能夠再次沉浸在這個充滿熱情的世界中!